近日,有关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经历环比五连跌、到了41.5%的消息引发行业关注。本报记者综合分析认为,大可不必纠结一时的变化,要站在全局高度看清大方向的基础上谋划当下和未来的举措。
首先,多数分析认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岁末年初下滑是季节性因素导致。有关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国内不同机构统计范围和数据来源不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乘联分会)主要统计乘用车领域,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是新能源乘用车在狭义乘用车零售量中的占比。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汽协)的统计范围包括所有类型汽车,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是新能源汽车在包括乘用车、商用车等整个汽车市场销量中的占比。本报记者依据WAYS(威尔森)公布的数据制作了一张近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狭义乘用车销量中的占比)变化图,很清晰地显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岁末年初季节性下滑的特点,影响因素包括春节消费特点、消费者价格敏感、燃油车产品升级、合资品牌新能源车表现疲软、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预期、个别新能源汽车品牌“暴雷”等。但放在4年的大区间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明显是上升的,且行业普遍看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其次,汽车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党的二十大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个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主要包括能源体系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驱动、消费模式转变、经济社会治理变革、国际合作与竞争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就是顺应能源转型大势,引领了汽车消费模式转变,并正在通过以电动和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驱动整个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新能源汽车给传统燃油车带来全面冲击:改变了用户对车机系统的认知和需求,促使传统燃油车重视车机系统升级;新能源汽车企业推出更多更高性价比的车型后,促使传统燃油车价格长期下行;新能源汽车正在把汽车发展成为一个融合了多种功能的复杂移动平台,它是更宽敞舒适的出行移动空间、移动的能源载体、可以与外界和用户交互的智能移动终端,它还可能是用户的另一个家、另一部手机,成为整个生活的延伸。
最后,要立足当下把握机遇为变革中的汽车行业提供更高性价比的服务。要把握变革的机遇,力所能及地提供涵盖新能源车辆销售、补能、售后、维保、金融等一系列服务,顺应智能趋势开发更多应用场景和汽车服务生态,以赢得未来主动。更要看到变革中的不变,那就是传统燃油车保有量在我国3.53亿汽车保有量中占比超过90%,仍是绝对主力。同时,在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中,纯电动汽车占比下降10.4个百分点至60%,而插电混动汽车销量增长迅速,成为新能源汽车增长的新动能。另外,不容忽视的是,虽然新能源汽车成为出口“新三样”之一,但2024年传统燃料汽车出口457.4万辆,远高于新能源汽车出口量128.4万辆。因此,要围绕传统燃油车和插电混动汽车这一“基本盘”提供更高性价比的服务,如提供更加清洁和动力强劲的油品、更长换油周期的汽车油品、更高的补能效率、更具想象力的解决方案、更有温度的服务等,以站稳当下市场。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多元化发展,汽车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无论是新能源技术持续突破,还是传统燃油车性能持续优化,都使得汽车的属性和能力不断被重新定义。这种变化不仅深刻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而且对整个汽车产业链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2024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3143.6万辆,自2009年以来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在多能源背景下,汽车行业的变革已势不可当。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40.9%。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全国汽车销量将达329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600万辆,这一趋势必然推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和售后保障等相关领域的变革与发展。
另一方面,尽管传统燃油车发展受到强大冲击,但受消费习惯、应用便捷性、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庞大的市场保有量等因素影响,在汽车市场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燃油车领域优势企业必将加大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力度,并在国际领域抢占更多市场。
当前,汽车行业正处于多元并存、相互促进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充满技术创新、生机勃勃的美好时代,必将给整个行业带来深远影响。基于汽车行业绿色低碳、智能网联和智能制造的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创新链、价值链和产业链重构,需要我们以产业变革的视角重新架构汽车的技术路线,从而创造更节能、更环保、更安全、更智能的“新汽车”。
汽车诞生100多年来,科技创新不断赋予汽车更多可能性。如今,在新能源汽车中广泛应用的电动化、智能化技术,极大提升了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和操控性。这些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汽车的原有属性,以“新汽车”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为我们带来新需求、新属性和新能力,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并拓展了我们的情感空间。
汽车不再是简单的载人或载物工具,而是一个具有多功能应用场景的生活载体。汽车通过智能系统实现主动式服务、情感化交互,可以理解并执行用户的要求,更通过车家互联带来全新的人、车、家互联体验,重新构建我们与世界联通的方式。
“新汽车”具有新能力,重新定义了架构和需求,具有新的智能硬件、交互软件和全新算法,还可以基于大数据、AI大模型迭代进化,使得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成集环保、智能、舒适于一体的运输解决方案。
“新汽车”的属性,使得汽车行业的软硬件技术正以全新的速度进行迭代。从高效发动机、混合动力、轻金属材料的节能技术,到动力电池系统、电驱动、燃料电池堆的新能源技术,再到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车路云一体的网联技术,无不加速了创新迭代。“新汽车”要实现多要素互联、海量数据流通,就需要构建“人-车-环境”的新生态,带动产业链生态化,释放“新汽车”的潜在价值。
2024年国内汽车销量255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158万辆,历史上年销量首次超千万辆,市场渗透率逐步上升。但要看到,销量中近1400万辆仍是传统燃油车,而在3.5亿辆的全国汽车保有量中,3.2亿辆仍是传统燃油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传统燃油车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作为保障汽车制造和运行的关键材料,汽车油品不仅是一个庞大的消费领域,而且是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的阵地,节能减排、安全环保是汽车和油品两个行业共同的主题。
新能源汽车与汽车油品并非冲突体。在新能源汽车中,混动机油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中,混动车型自2020年以来连续4年增长,2024年相比2023年更是增长了10.3个百分点,在40%左右。
此外,在新能源汽车中,混动机油、电驱桥油、润滑脂、冷却液等油品需求仍然存在。同时,商用车中的中重型卡车仍以传统能源为主,其油品将以长寿命、低黏化为主要趋势。
因此,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汽车油品的需求,而是对油品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促使行业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迈进。
在全球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建立自主的认证认可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随着我国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相应的汽车润滑油市场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未来的汽车市场仍有较大的变数,为了满足多能源汽车时代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加快自主研发步伐,建立符合国内实际、自主可控的润滑油认证认可体系。
多能源背景下的汽车行业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而汽车油品作为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其技术创新和体系建设将为整个行业注入更多活力。
年初,凯发赢家k8新能源汽车市场发生阶段性波动,燃油车通过灵活策略在短期内维持份额,未来市场将呈现“高端纯电+大众混动”与燃油车共存的动态平衡。成品油销售企业要织牢“传统能源+新能源”两张网络,打造“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建设企业发展生态圈,保持市场竞争力。
捍卫主阵地,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圈。燃油车通过灵活策略实现市场份额反超,有利于提振成品油需求,为企业转型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销售企业要勇于突破当前困局,全力巩固网络优势、品牌优势、管理优势,构建良好、可循环的发展生态圈。贵州石油将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深化企地合作,在市场整治和共享协作上主动作为,维护区域市场稳定。以车友需求为核心,精准客户画像,提供个性化服务。坚持“有取有舍”审慎发展,对战略要点项目寸土必争,2025年力争在贵阳、遵义等中心城区建成加能站14座,并推进六安、纳雍、贵平等高速沿线站点建设,增强路网一体核心优势。
开辟新赛道,打造高价值服务生态圈。长期看,新能源车发展大势未改,成品油需求持续承压,销售企业应加速向“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贵州石油按照“扩气、推氢、增电、拓醇”思路,着力拓展加能服务,打造高价值服务生态圈。树牢“做强第一加气品牌”意识,在沿沪昆、杭瑞、银百等高速及国省道至少建成10座LNG(液化天然气)站。按照“西部陆海氢走廊”建设要求,在贵阳建设投营氢能补能站。加快充电网络建设,今年计划增加1000个充电终端,提升充电公桩保有量占比。打造“车生态+家生活+便民圈”模式,运营易捷速购旗舰店10家,布局“洗美+汽修+维保”车生态门店100家,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
今年初,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下降,燃油车销量短暂回暖,形成短时间内“此消彼长”的态势。长远来看,新能源加速替代的大格局没有改变,市场的波动恰恰为成品油销售企业带来新机遇,在两种动力形式并存的大背景下,应以更加精细化的运营思维把稳传统业务基本盘,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新能源变革,抓住“窗口期”,加速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灵活运用营销策略,丰富全要素服务内涵,做全“车生态”建设、做大权益会员规模、做好品牌汽油推广,巩固差异化竞争优势,凯发赢家k8使“有车族”到中国石化站点加油、购物成为消费习惯。重视零售网络的提档升级,探索运用轻资产模式,做好空白区域、战略要地及重要乡镇的网络拓展,发挥好终端网络的传统优势。树立资产运营意识,以业务转型发展为契机,运用多种盘活路径唤醒各类闲置、低效无效资产,实现无效变有效、有效更高效,持续赋能主业经营。
构建多能互补网络格局。依托消费者对传统加油站补能场景的惯性认知,持续推进综合能源服务站建设,加快打造“电能走廊”“加气走廊”,敏锐捕捉重卡等领域“油改电”“油改气”需求,抓住机遇“抢滩登陆”。
提升新能源运营能力水平。深入探索“油电互促”“电非互促”等创新模式,做好多种业态营销资源统筹整合,主动介入新能源汽车后服务市场,畅通服务增值与客流转化的正向循环,实现“换车不换人,换车不换场”。加大与宁德时代等新能源头部企业的合作力度,紧扣新能源汽车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深化在人工智能、数据挖潜、算法应用等方面的探索,抢占未来先机。
在低碳环保的发展目标下,发动机技术向更高热效率、更节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亦推动了与之相匹配的发动机油低碳、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伴随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内燃机车辆及使用内燃机的混动车辆技术加快升级。
据乘联分会数据,2024年8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渗透率达53.7%的高点,之后逐月下降,2025年1月为41.4%,2月回升至49.5%,其中BEV(纯电动汽车)渗透率降至30.8%。据公安部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其中,BEV保有量占比约70%。
以存量市场的内燃机相关的汽车保有量和新增燃油、混合动力汽车为目标,发动机油仍需服务超过数亿级的车辆群体,需求依然庞大。
发动机油的品质直接关系汽车的性能、寿命,以及车主的使用体验。3月18日,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在成都发布了极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发动机油产品——长城金吉星长换油期发动机油系列新品,通过技术创新和环保理念,为广大汽车车主带来了更高效、更清洁的动力解决方案。
长城润滑油秉承“科技驱动创新 绿色引领未来”理念,经多年潜心研发,形成了行业领先的六大核心科技,即绿色低碳产品技术、界面物化性能控制技术、数字化流变学设计技术、LSPI(低速早燃)全程保护技术、复合性材料和系统兼容技术、抗氧化衰变抑制技术。
长城金吉星长换油期发动机油系列新品凝结了六大核心科技创新,兼顾混动等运行工况,有效更换周期达到了行业领先的25000公里。产品经累计3000万公里行车试验验证,覆盖国内80%汽车产能(不含纯电),服务车辆达上亿辆,可以适配不同车况、不同路况及不同车主的需求,具有卓越的全面兼容性,将开启汽车养护的全新篇章,让每一位车主都能尽享驾驶乐趣。
近段时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跌宕起伏,揭示了汽车产业转型之路的曲折和不稳定性,也印证了行业共识——燃油车在一段时间内仍是国内汽车市场的主力,燃油仍是主力燃料。中国石化以满足客户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致力于提供更优质、绿色、安全的油品。
在油品升级方面,中国石化牵头制定油品国家标准,为我国油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坚实可靠的支撑。从2000年的国Ⅰ到2023年的国ⅥB标准,累计投入4000多亿元,用二十多年时间走过欧美国家30多年的油品升级路,油品质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今年初,生态环境部表示将对标欧美先进法规研究制定轻型车、重型车的国Ⅶ标准,预计国Ⅶ标准将对油品的清洁性、环保性提出更高要求,继续大幅降低硫、芳烃、烯烃等有害物质含量,提高十六烷值,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中国石化将积极研发生产适应国Ⅶ排放标准的清洁油品。
在油品动力方面,中国石化自2016年推出爱跑系列品牌汽油,以“提速快一点、续航远一点、洁净多一点”,为用户爱车提供全方位呵护。爱跑系列油品采用先进的油品炼制工艺和添加剂配方,有效提升发动机燃烧效率,带来更强劲的动力输出。同时,能够保持燃油系统清洁,抑制和清除发动机内部积炭,降低油耗。爱跑系列油品还具备优异的防锈和抗磨损性能,可减少机械部件磨损、降低发动机振动、延长发动机寿命等,减少维修保养费用。下一步,中国石化将继续完善爱跑系列油品,除了对品牌汽油进行配方升级,还将推出全新的爱跑品牌柴油。